top of page

吹笛心得

「學問是別人的經驗 ; 自己的經驗才能變成自己的學問。」覺得很有道理。現現不揣淺陋,提出幾個自己的經驗,和大家研討。


一、手指不能放鬆鬆

中國笛子的運指其實有兩種不同狀態,其一是「指法」 它只是不同的音孔轉 換,這時的確是要放鬆,且不能抬太高,才能按放得快生。其二是「奏法」,它要求音要很快而且有力,這時手指必須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但仍需有彈性,而非僵硬(如長條的銅片般,一使力便可上下快速振動),手指有時還必須抬高一些,才能在奮力下擊時,有足夠反彈力量奏出漣音、打音(下逗音)、疊音等,歷音、顫音在瞬間內奏出那麼多音,手指沒有力度是奏不出來的,尤其是顫音,手指還可容許變成乎直狀,以發抖的方式來吹,能吹出又快又漂亮的顫音。   笛子演奏時,「奏法」幾乎無時不在,真正純「指法」較少,故手指事實上應 保持在緊張狀態較佳。


二、臉頰可以鼓匙來

吹笛嘴形大致上分為兩種,這是因維持風門的力量方向不同而形成。   其一是「平嘴形」,所謂微笑狀嘴形即是,將嘴唇向兩邊輕拉,使嘴唇只剩中間缺口。此法對初入門者而言,較容易就把風門練好,但因口腔中空間變小,氣息自肺部上來後,直達風門,沒有調節及儲存力量之處,故吹高音時會較吃力。且嘴唇向兩邊拉乎後,彈性變差、風門的放大縮小及吹氣角度的高低調整較遲鈍,不易吹奏大跳音程的樂句,且臉頰也容易疲勞,所奏音色較銳利、扁平,尤其是高音部份。   其二是「凸嘴形」,嘴唇藉著向前撮起來的力量維持風門。此法之嘴唇較具彈性,可控制風門大小變化及吹氣角度調整;且口腔空間可儲存自肺部上來的氣,可調節氣息力量後再送入風門吹出,做更細膩的變化,因而臉頰會隨氣息的強弱而股起,如吹奏震音時,臉頰也會因而輕輕起伏震動。   凸嘴形較符合自然嘴形,吹高音時由於有口腔中氣息調節相助,吹起來較不費力且音色較圓潤豐滿,高低音音色連貫統一。吹奏此種嘴形,初學者易因臉頰放鬆使得風門守不住而漏氣,故在傳統教法中禁止臉頰鼓起。其實只要注意風門守緊縮小即可。


三、初學者可以先學梆笛

吹笛四要「氣唇舌指」,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就同時要兼顧,常會顧此失彼,阻礙了進度,並因而失去興趣。傳統觀點說曲笛粗長,運氣及運指都較難,故初學者應由曲笛下手,才能打好基本功。我贊同吹曲笛能打好基本功這個觀點。但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發現,初入門者吹奏曲笛,要注意風門大小、吹氣角度及位置,又因由笛按孔距離較寬(尤其右手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常會因按不滿而吹不響,加上曲笛較組長比較費氣,還得注意呼吸換氣,因此一吹不響時,有時會找不到是那一個原因造成的。可見吹曲笛是較不容易的,尤其是小朋友或手指纖細的小姐們。   因此,我換成以梆笛入門,即省氣、又好按,很容易就上手,等要開始吹高八度音時,再換為曲笛,這時才其正來紮實基本功的練習。


四、沒有腹震音這回事

除了腹震音,還有什麼震音?英文中的Vibrato,指的是以氣息的一強一弱,造成音一高一低有規律的震動。而氣息的強弱變化,並不需要以腹部一凸一縮才吹得來,只要腹部(丹田)保持向外頂著,即可控制氣息強弱變化,腹部的動作反而使氣息變化遲鈍又勞累(也可能是平時不用腹部呼吸,碰到震音才需特別用腹部力量?   其他的喉震音(以喉部控制,吹出斷斷續續的氣,如連續唸呼呼呼一樣,音色有如發抖)和指震音(以手指按放音孔,不超過五分之一,動作有如胡琴的揉弦一樣),是特殊效果,與通常說的震音是不同的。我認為沒有「腹震音」這回事,「震音」就是震音而已,不需要腹部特別有動作。


五、吹長音不只要練好音色

吹長音令人乏味是因為毫無變化,且一般人只講究音色要飽滿、音高要準確而已,其實吹長音要注意的事很多,茲舉幾項如下︰

(一 ) 出音

出音有四種方式 ? 氣‥呼 ? 舌‥吐 ? 喉‥咳 ? 唇‥噴。各有優缺點,一般人只知用舌,使得出音無法隨音樂表情而變化,如弱出音,用舌頭是很困難的。

( 二 ) 基音

氣一出,其基準音高要設定在那裏,由吹氣角度來定,故這是「唇」的功夫。基音設太高,漸弱時,音會降低 ; 基音設太低,漸強時,音容易高起來。

(三 ) 長音

這是一般人所說的長音本體,要注意音高、音色、音量的均勻穩定及表情要求。

(四 ) 收音

這是較難的部份,尤其是高音的收音,很容易音準往下掉。配合吹氣角度調整才能保證音準不變,及自然完美的收音。

284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觀笛子演奏有感----杜奇榮

觀笛子演奏有感 ( 此文為 68 年 6 月 28 日中華日報所登載 ) ‥‥杜奇榮‥‥‥ 台視每週日晚上所播的「五燈獎」節目 自改換兩位老主持人後,節目也翻新了一些,例如雙胞胎歌唱比賽就很新穎,也頗能吸引一般觀眾。最吸引筆者的卻是樂器演奏項目,其中尤以中國橫笛演奏,對我的...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