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03 望鄉的笛 樂曲解說及演出人員介紹


樂 曲 解 說

1.白蛇傳(F笛、大C笛) 鄭濟民 羅偉倫作曲

白蛇傳是中國有名的愛情故事,描寫一隻蛇妖〈白素貞〉為了報答凡人許仙的救命之恩,幻化成人與之結婚生子,最後卻被固執的法海和尚拆散的故事。全曲依故事的結構分成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許仙結緣〈 F 笛〉

以一段飄邈淡遠的引子開始,暗示了故事的神話背景,接著笛子奏出如歌似的主題,描寫春光明媚的西子湖畔,草長鶯飛,遊人如織,經過樂隊的複奏後進入快板樂段,表達許仙和白素真遊湖借傘,從而結緣的歡愉,在笛子的華彩後,主題重現而結束。

第三樂章 水漫金山〈 F 笛〉

整樂章以甚快版進行,描寫白蛇與法海的鬥法,在漫天蓋地而至的波濤中,雙方各顯神通。末了法海的主題以厚重穩定的樂隊強奏出現 代表了他的勝利。 第四樂章 雷峰夕照〈F笛〉 波光瀲艷的尾聲音樂中,笛子奏出華彩樂段,而後重複第一樂章的主題,情緒趨於恬淡平和,在逐漸遠去的樂聲中結束全曲,這段人與仙的因緣,則令人惆悵低迴。


2. 梆笛協奏曲(G笛) 馬水龍作曲 魏世文編鋼琴伴奏

梆笛具有清麗、優雅、細緻、活潑而明亮的音質,符合所謂的絲竹之美,能確切的表達出江南煙雨朦朧般的詩情,也能展現平原山川遼闊、壯碩的氣勢。這兩種深刻的感受,在作者馬水龍的內心,形成了創作上的衝擊力,一個輕快,一個博大,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比,就成為馬水龍寫「梆笛協奏曲」構想的主要方向。 「梆笛協奏曲」完成於1981年,採用連樂章形式。

第一樂章:

開始莊嚴雄渾的管絃序奏(第一主題)是表現漢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接著導入輕快活潑的第二主題,由梆笛主奏,開朗純樸的民風與樂觀進取的態度。由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可以發覺其間的關聯性,因為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縮影,變化而來的。同時 ,第二主題也成為這個樂章展開的主軸。

第二樂章:

轉為優雅的慢板,第一樂章中的第一主題層次重現在低音弦樂部分,引展出梆笛嶄新的樂想,恬靜、祥和,像首詩篇,緩緩的描述出中華民族的悠遠與博大。

終曲與尾聲再現了第一樂章中的第一、二主題,但略加變化 使其交互發展,並逐漸的將之推至本曲的最高潮。

本曲於一九八一年,在中國廣播公司所主辦的「第一屆中國現代樂展」中首度發表,中廣台聲音樂曾採用本曲的序奏部分多年。


3. 走西口(D笛、小A笛、F笛、大bB笛) 南維德 魏稼稔 李鎮作曲

本曲作於 1980 年。「走西口」是流傳在中國華北和內蒙古西部地區膾炙人口的二人台戲曲中的一個劇目,描寫清末華北大旱,太原府一個佃農太春才剛新婚,卻因飢寒所迫,只得遠走西口外謀生,夫妻無奈分離,臨行時妻子玉蓮諄諄囑咐、依依送別的苦難遭遇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本曲取其中的唱腔曲調為主題發展而成,具有濃郁的西北風味,全曲分成四段:

( 一 ) 新婚〈 D 笛〉〈小 A 笛〉

樂曲首先由一句悲劇性的引子點題,再慢起漸快進入歡樂的第一主題,隨後又由樂隊和小 A 笛作了加花變奏和重複,渲染小倆口新婚的歡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旋律裡有著歡樂中的辛酸、煎熬中的理解及凋落中的生機。

( 二 ) 哭別〈 F 笛〉

以樂隊陰沉的不諧和和絃開始,隨後笛子模擬「二人台」的哭腔,奏出悽楚的旋律,配以撕裂人心般的板鼓「撕邊」敲擊,表現悲劇的終於到來。 F 調梆笛以高音區強烈急速的氣震音和粗糙的音色,配上伴奏大起大落的呼應,充分表現玉蓮那呼天搶地、撕心裂肺的情緒及生離死別的悲痛情景。

( 三 ) 相送〈大 bB 笛〉〈 F 笛〉

先由低沉委婉的大笛吹出如泣如訴的第二主題,描寫在西去的路口,夫妻淚眼相送,互訴衷腸,難捨難分。突然 F 笛出現了歡樂的第一主題。這一鮮明對比,深刻揭示了理想的追求和殘酷現實之間的巨大矛盾。緊接著笛子發揮了快速的吐音、感情強烈的氣顫音,氣息不斷的循環換氣等技巧,奏出華彩樂段,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內心的痛苦和不平。

( 四 ) 盼望〈 D 笛〉

笛子變化再現了淒婉的第二主題,樂曲時而激情,時而平靜,表現這對苦難夫妻冷凝的心泉,似乎蕩起一波希望的漣漪,憧憬著夫妻團聚的甜美及未來生活的美好情景。


4.望鄉(大C笛) 陳中申作曲

本曲是以台灣歌仔戲的「望鄉調」為主題,加以變奏發展而成。描寫異鄉遊子思念故鄉的心情起伏。其中有溫馨的想望、感傷的懷念,也有甜蜜的回憶及恨不得馬上插翅飛回故鄉的奇想。然而近鄉反情怯的情愫,也如那清風明月,幽然飄蕩且無所不在的緊鎖著遊子的心。   根據 1989 年公共電視播出由劉南芳製作的「包羅萬象歌仔調」節目中,訪問薪傳獎得主、歌仔戲前輩陳冠華老先生,「望鄉調」乃是陳老先生在 1935 年(台灣日據時代)時,他搭船赴日本錄音,由於離家多日,在船上觀海浪,勾起思鄉情懷而作。原先是為流行歌而寫,後來卻因為旋律很有歌仔調的韻味,加上原歌詞是以歌仔戲常用的七字一句的「四句連仔」形式寫成,因此與歌仔戲非常搭調,而成為在歌仔戲中廣為流傳的新調。


解 說 之 外 再 細 說

1.白蛇傳(F笛、大C笛) 鄭濟民 羅偉倫作曲

本曲是一首結構嚴謹,曲調唯美的笛子曲。雖然曲中也用到了F調的梆笛,但基本上它是一首偏南派風格的曲子,可能與作曲者之一的鄭濟民出身南派有關。曲中沒有很難的指法,也沒有創新或特別的演奏技巧,但卻必須非常講究氣韻生動的運氣功夫,才能吹出優美迷人的曲調,以及飄邈淡遠、纏綿多情、哀婉淒惻、淒苦欲絕、無可奈何及恬淡平和的表情要求。第二樂章用大C笛的戲曲哭腔吹法,是異於南派風格的樂段,與「走西口」的哭腔是相同的表現手法。 本曲國立實驗國樂團的劉治曾錄製CD出版,反而鄭濟民尚未出版過,我則曾在陳澄雄及吳大江分別指揮下,與台北市國演出過兩次,此次演完,會出版CD發行,敬請期待。2001年北市國舉行的國際協奏大賽選定本曲為比賽指定曲,並請作曲者之一的羅偉倫編成鋼琴伴奏,由於演奏方便,已成為科班學生平時考試及演奏會的熱門曲目。


2. 梆笛協奏曲(G笛) 馬水龍作曲 魏世文編鋼琴伴奏

我與「梆笛協奏曲」22年    陳中申

馬水龍作曲的「梆笛協奏曲」可說是台灣最為人知的國人交響樂作品,除了 1983 年羅斯托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來台演出此曲,並於台灣及美國電視轉播而轟動樂壇外,其出版的唱片之銷售也居古典唱片之冠,千禧年又獲選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樂曲」,其被國內外交響樂團演出的次數是國人作品之冠,而中國廣播公司也採用本曲的序奏部份當作台呼十幾年,可說是一首叫好又叫座的樂曲。 1981 年 9 月,我辭掉台北市立國樂團梆笛手的工作,插班考入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作曲,馬水龍正是我的主修老師〈之前已和他私下學習了兩年〉。這一年的 6 月,我開了個人此生第一次的笛子獨奏會,委託了多位作曲家為我創作〈盧炎、蕭唯忱、許德舉〉,馬老師原也在我的委託名單中,可惜當時他無暇特別為我創作新曲。後來到了 9 月正好中國廣播公司委託他為「第一屆中國現代樂展」創作一首協奏曲,而且指定要中國樂器獨奏與交響樂團〈另一個組合是西洋樂器獨奏與國樂團,許常惠老師的鋼琴與國樂團演出的「百家春」也正是此時創作的〉,於是他決定以梆笛為獨奏樂器。 馬老師的研究室就在東吳音樂系館樓上,每當他寫好一段,就讓我試吹看看,好了就定稿,效果不好就當場改過再試吹,反反覆覆直到全曲完成。很多人問我,馬老師怎麼能知道只有六個音孔的梆笛的侷限性及發展性?其實就是這樣來的。像其中有一段寫到 bB 調,而且是快板,又用到很多的 bE 的音, G 調梆笛只能按半孔演奏,但速度太快時音色及音準就很難達到標準,在我努力的練過仍不理想之後,馬老師才將此段改寫。不過在總譜上他仍然將兩個譜都保留了下來,作曲家總是希望有一天樂器改良了,或者有更好的演奏家,可以不費力的奏出來,完成他認為最好的樂思〈改寫的樂段畢竟還是第二的選擇〉。 其實馬老師寫此曲的思惟基本上還是較偏向西洋長笛的語法,正如很多大陸民樂界第一次聽到此曲時反應「沒啥梆笛味」一樣。因為梆笛是中國北方笛子,一向以高亢激昂、華麗歡快見長,大量使用花舌、滑音、歷音、吐音,其旋律也以歌唱性為主。但「梆笛協奏曲」的主題卻是簡短輕巧、乾淨俐落的跳躍性旋律,與北方人豪邁的個性無法連在一塊。其開展時所用的笛子技巧是以大跳及圓滑線奏法為主(花舌部分是我斟酌加上去的),而非梆笛常用的滑音、歷音等技巧,可想而見所奏出的音樂當然也偏離了傳統梆笛風格。而慢板樂章樂句中使用很多長音,又比較接近南方曲笛的語法,必須講究氣韻生動之運氣功夫,及細膩的音色、音量做不同層次的變化,和梆笛大剌剌的吹法是有不同的。因此對吹慣傳統笛曲的人來說,此曲是很繞手又不知如何表現的曲子,有的人甚至說「這曲兒不是給梆笛吹的」。 在我試吹的時候,一開始也是很不順的,幸虧我也是吹西洋長笛的(能習慣其語法)、幸虧我也是寫曲子讓別人演奏的作曲家(能體會創作者不願拘泥於傳統的志氣)、更幸虧我是一個不滿於現狀期待突破的笛子演奏家,因此我辛苦的練下來了。新的語法為梆笛開展了新的生命,豐富了梆笛的表現力。而以西洋交響樂團伴奏的演出形式,提高了梆笛的演奏地位,增加了梆笛的國際能見度(與外國交響樂團交流演出時,這是表現台灣音樂文化最好的曲目之一)。我們期待更多作曲家為笛子呈現新面貌。 這首曲子除了國內交響樂團常常演出外,也讓我可以環遊世界,與各國知名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出,與我演出過的交響樂團有美國的國家交響樂團、紐約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美國 Shreveport 交響樂團、紐約 Queens 交響樂團、加州青少年管弦樂團、紐約幼獅青少年管絃樂團,日本的讀賣交響樂團(錄唱片)、 NHK 交響樂團,加拿大的溫哥華交響樂團,南非的開普敦交響樂團,俄羅斯的聯邦交響樂團等。一般在第一次排練,當清脆的笛聲響起時,他們都會睜大眼睛露出不可思議的神情,怎麼一把這麼小的樂器,能有這麼強的力道可以突破八、九十件樂器的音量,跳躍在樂團上面,再加上豐富多彩的演奏法,及馬老師卓越的管絃樂配器,使得外國朋友對台灣音樂不敢輕忽。目前市面上有我兩個不同版本的錄音,都由上揚唱片發行,一個是與日本讀賣交響樂團( 1984 年),另一個是與台北市立國樂團( 1996 年)。   最後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在馬老師心中,「梆笛協奏曲」是一首尚未完成的曲子,因為一般協奏曲是要有三個樂章的,而第三樂章通常也是最華麗、獨奏最發揮的樂段。當時來不及寫第三樂章,而以第一樂章稍加變化來當作終曲結束,至今仍引以為憾,曾有唱片公司希望能重新錄製「梆笛協奏曲」(與日本讀賣交響樂團的錄音至今已滿 20 年),馬老師希望以後完成第三樂章後再錄。誰知後來接任藝專科主任,接著銜命籌設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現台北藝術大學),直到擔任教務長、院長,行政事務繁忙而無法完成這個心願。現在馬老師已經退休了,我們熱切期待第三樂章的誕生。


3. 走西口(D笛、小A笛、F笛、大bB笛) 南維德 魏稼稔 李鎮作曲

1986 年,台灣尚處在戒嚴時期,但由於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政府對於人民自由的限制沒有以前那麼嚴峻,一些較沒政治性的文藝作品悄悄的私下流傳,「走西口」錄音帶也在此時傳入台灣,它是一首較少見的大型笛子協奏曲,很有北派激昂的風格。當時北市國團長陳澄雄為了開拓曲源,引進大量香港國樂作品,其中不免夾雜中國大陸的作品,但經過香港包裝(將創作的作品寫成民間音樂,自己稍加改編,掛上自己編曲),仍屬合法範圍。「走西口」也是這樣,我拿到這首作品的總譜時,上面標的是「蒙古民間音樂,馬文編曲」。我在我指揮的台北市國附設青年國樂團的音樂會中首度演出,由剛得到第一屆笛子協奏比賽第一名的于興義擔任笛子獨奏,之後逐漸流傳。在 1995 年北市國辦理國際性的民族器樂協奏大賽時,選為指定曲,並請作曲家李健編寫鋼琴伴奏,也成為科班學生平時考試及演奏會的熱門曲目。 這個曲子在演出後,有一點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李鎮在吹奏筒音時,仍可以滑音。直到 1988 年兩岸開放,資訊增加及曲譜取得管道增多,才知道李鎮常用多挖一孔的笛子演奏,可使原本不能滑音的筒音孔,也能滑出感人的音符。這一孔位於第六孔的左邊,是挖給左手的拇指按的,其音高與筒音高八度相同。根據我的經驗,這一孔最好挖得比其他孔稍大〈至少一樣大〉,其高八度音才不會偏低。 本曲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首次聽到笛子演奏戲曲唱腔,我們知道大陸笛子有個「新派」,擅長演奏歌唱旋律,我覺得「走西口」更將之發揚光大,在曲中的 F 調梆笛、 D 調及 bB 調曲笛,都有很好的發揮。這種以氣息變化加上手指滑音、歷音及各種細微的裝飾奏法,模仿人聲哀歌、悲泣的戲曲唱腔,已達到與拉弦樂樂器不相上下,甚至已有過之的表現力。因為笛子是以氣吹笛,氣來自人體,與情緒息息相連,藉之傳達人的喜怒哀樂是非常直接,而且很容易讓欣賞者感受並起共鳴的,中國的古諺正是如此說的: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絲指的是絃樂器,竹指的是吹氣的管樂器,肉指的則是人聲。但這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為運氣是吹笛者一輩子都追求不完的最高深技巧,有了這個無礙的運氣功夫之後,還得要有很敏銳的感性能力,才可以兩個結合奏出感人肺腑的唱腔。   本曲雖然我指揮過多次,並指導過很多學生演奏及比賽,對它已有深刻的了解,可卻從來沒有公開演出過,今天是我第一次與「走西口」一起登上舞台,請多指教。本曲由李鎮分別在大陸及台灣出版,另還有大陸的杜聰及香港的陳鴻燕也出版過。

4.望鄉(大C笛) 陳中申作曲

本曲寫於 1990 年 1 月,至今尚未公開發表,為了本次音樂會〈 2003.9.8 〉,將它稍加修改後拿出來首演。本曲旋律優美,頗適合曲笛演奏,且有濃濃的本土品仔〈台灣笛子的稱呼〉味,在較缺乏文化主體性的台灣國樂界,勉強湊上一曲,算是做為台灣國樂人的一點覺知吧。 作曲貴在創新,這是我在創作時一直秉持的理念,或是旋律走法有其特色(至少也要好聽),或是節奏與眾不同,不然在配器手法上也要想辦法變一變,而做為一首笛子的演奏曲,發揮笛子音色的美,及其各種演奏法的效果,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說得很容易,要完全做到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笛子曲已經有上千首,能做的大多已被做過了,常常我要絞盡腦汁也不一定會有收穫,因此形容創作是一種「嘔心瀝血」的事情,的確是這樣的。   寫完「望鄉」 5 年後,我又作了 G 調大笛的協奏曲「抒懷」(也是做為協奏大賽的指定曲),我發現「抒懷」已經將我對笛子的各種創意大多使用了,這首本應在「抒懷」之前發表的曲子,現在發表就較無法顯得耀眼了。不過他還是有幾個特點容我在此向大家報告。

1. 音樂主題的本土性:

這當然是陳冠華前輩的功勞,我只是選擇了它來當作曲子的主題。台灣的笛曲呈現本土風格的不多,它能使熟悉它的本地人聽了有親切感,使外地人有新鮮感,而他們都可以由其中感受到來自土地、先民的文化情感及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這段旋律以曲笛柔美的音色吹來,優雅又多情,可說相得益彰。

2. 悠遠飄渺的泛音:

笛子的開始及結束都使用泛音,留給聽眾無限遐思。在笛子技巧的運用上較少見,卻用得恰到好處。

3. 連續八度跳進的吐音:

表現跳躍的愉悅心情。

4. 全按(筒音)當作 7 的指法:

這是很困難吹準的指法,但為了情緒轉折,從 F 大調轉入 f 小調,逼得非用這個指法不可,還好我都以長音方式奏出類似呼喚的效果,感覺不錯。

5. 純西洋音樂語法:

不加任何笛子技巧,只以圓滑線加上舌吐,在各種變化的音程間穿梭跳躍,奏出異於傳統的風格,表現遊子恨不能插翅飛回故鄉的奇想。

我常說,一個曲子要讓人聽第一遍就留下印象,再聽到時能認得出來,這個曲子至少算成功了一半。希望下次再聽「望鄉」,您能記得今天在國家音樂廳首演的樣子。


演出人員簡介


笛子獨奏 陳中申

◎ 1985年南非Argus報評其「明亮的台風及精湛的技巧,已有James Galway(西洋長笛大師)的風範」。 ◎ 1993年美國的The Times評其「精彩的演出,值得全場觀眾的起立喝彩。」 ◎ 1997年德國的Der Tages Spiegei(每日鏡報)評其「超群的技巧亦使他在歐洲能證明他竹笛大師的地位」。

1956 年生,早年從大陸各名家的錄音帶模仿學習,後隨陳澄雄教授吹奏西洋長笛,在基本功上紮下深厚基礎。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作曲組,師從賴德和、馬水龍、盧炎教授。課餘喜好民間戲曲,如京劇、歌仔戲、京韻大鼓及民謠小調等,常將聲腔的行韻轉折,用於笛子的吹奏上,形成其聲情並茂的演奏風格。 因受西洋長笛、西洋作曲訓綀的影響,創作的「前進曲」、「搏浪」及「抒懷」等曲,運用了分解和弦、長段雙吐、連續顫音等長笛技巧,而以大跳音程,造成兩部旋律同時進行,更是笛子曲中首見。其從小在臺灣民間戲曲聲中長大的背景,也使他創作了一些具臺灣特色的作品「在那片草原上」、「躍馬長城」、「草螟弄雞公」及「扮仙」等。 1979 年崛起於臺視五燈獎五度五關,由其演奏的「笛篇」唱片(陳揚作曲)獲金鼎獎最佳演奏獎;由其首演並兩度錄製唱片的「梆笛協奏曲」(馬水龍作曲,入選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曾分別與美、俄、英、日、加拿大、南非及臺灣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數十場,提高了竹笛的國際地位。也曾應邀赴中國、香港及新加坡擔任笛子獨奏或協奏演出。 由其委託創作及首演的笛簫作品有「嬉遊曲」(蕭唯忱作曲)、「鳳凰語」(許德舉作曲)、「竹思曲」(盧炎作曲)、「梆笛協奏曲」(馬水龍作曲)、「序奏與快板」(黃偟作曲);笛篇唱片中「笛的隨想」等九曲(陳揚作曲編曲)、「情詩」(陳百忠作曲)、「笛韻」(張己任作曲)、「鹿谷山上採茶忙」(黃石作曲)、「狀元調」(顧冠仁編曲)、「山伯英台」(瞿春泉編曲)、「黛玉焚稿」(瞿春泉編曲)、「黃土情」(瞿春泉)、「蕭中簫」(簫獨奏、蕭泰然作曲)、「城南舊事」、「廟慶」、「螢火蟲之舞」(張弘毅作曲)、竹笛與巴洛克的相思 CD 中的「望你早歸」等八曲(早川正昭編曲)、「日月潭」(朱曉谷作曲)、「關山月」(陳大偉編曲)、「隨想曲」(簫獨奏、馬水龍作曲)、「人間簫聲」(簫獨奏、陳百忠作曲)、「山林之夏」(劉學軒作曲)……等數十首,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笛子演奏家。 1992 年擔任臺北市立國樂團指揮至今,更訓練他全面性的觀照音樂,兼顧理性的結構及感性的激情,使其笛子的演奏超越流派限制,自成一格。


鋼琴伴奏 / 游翠鈴

◎自幼學習鋼琴。 1986 年起就讀國立藝專音樂科,師事吳季札、胡小萍老師,求學期間,獲選參加「藝音樂集」獨奏與「室內樂之夜」三重奏演出,皆於國家演奏廳表演。 1995 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後留校擔任助教。 1996 年考上國立藝術學院第一屆演奏組碩士班,由徐頌仁教授指導, 1999 年取得國立藝術學院鋼琴演奏碩士學位,在學期間對室內樂及聲樂伴奏均有廣泛涉獵,並隨德籍教授 Raimund See 修習聲樂伴奏。 ◎ 1995 年至今,多次擔任小提琴名家蘇顯達、聲樂名家劉塞雲、笛子名家陳中申、低音管名家李勤一、大提琴家名家許靜文的音樂會伴奏。 1999 年 11 月受市立國樂團之邀,於新舞台演出梁銘越的古琴與鋼琴協奏曲【秋月】。 2000 年與女高音姜敏君赴新加坡演出,並錄製 CD 。 ◎ 現任教於華岡藝校,基隆成功中學、小學,華岡國中,花蓮明義國小等音樂班。


主持人 / 陳香君

◎從小隨父母參與各種演藝活動,國小曾參加過魔奇兒童劇團的「回到魔奇屋」演出,及台北市立國樂團的音樂劇「海底奇觀」演出並錄製 CD 出版。高中時擔任中山女中康輔社社長。 ◎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日文系四年級,並擔任系學會活動部長,策劃過多次營隊活動及擔任舞台演出。本月 20 日將在日文系戲劇公演「邯鄲」中,飾演「紳士」一角。 ◎ 2001 及 2002 年擔任陳中申笛子獨奏會主持人。 ◎不辭辛苦的當了陳中申女兒 21 年!下個月就要去日本九州大學當交換學生了 ! 擺─

16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